(轉載 南方新聞網)
走進位于武漢東西湖區的聯塑科技發展(武漢)有限公司廠區,可以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:廠區內車輛穿梭,貨物被裝運上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;車間內工人戴著口罩,熱火朝天地在各個崗位作業……很難想象,大概半年前,這里曾經歷過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危機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管材生產企業,中國聯塑集團在國內外布局了多個生產基地。疫情發生后,武漢廠區一度陷入困境。多年積累的全國布局網絡成為抗風險的關鍵,聯塑通過集團統一調配,確保產品供應穩定。
疫情擋不住聯塑擴張的步伐。在聯塑的大本營華南地區,江西、福建兩大新建基地正如火如荼建設中,預計年內將建成投產。
在海南,聯塑的海洋養殖網箱已初現規模;在廣東梅州,聯塑投入了1億元打造世界高端花卉產業園……傳統塑料管材不斷延伸應用,正加速向現代農業拓展,形成新增長極。
布局新產能,投資新產業,這是聯塑不斷深挖的企業“護城河”,也是應對疫情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A 布局新產能
加碼全國投資提升市場占有率
今年1月底,疫情在武漢等地暴發,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因此被迫陷入停滯。即使如此,聯塑還是向武漢雷神山醫院等應急醫院伸出援手,捐贈建設所需的給排水管材管件及安裝設備和技術支持。
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各地生產建設有序恢復。2月10日,位于佛山的聯塑總部率先復工。“當時形勢比較嚴峻,工人回來得比較少,我們決定先發貨清庫存,盡可能回收現金流。”中國聯塑集團副總裁、總工程師宋科明說。
2月18日后,除武漢工廠外,聯塑集團內部開始陸續復產。面對疫情和政策的區域差異,聯塑在全國布局的優勢開始凸顯。
聯塑的布局由來已久。2010年在香港上市后,聯塑走出佛山,加快在全國乃至全球設廠。目前在全國18個省設有28個生產基地。“塑料管道運輸半徑大約為500公里,據此來布點,運輸成本可以降低。”宋科明說。
“武漢工廠因疫情停工,但隨著其他地區的工廠復產,武漢廠區原來所輻射的市場可以改由湖南、廣東等地的工廠供應。”宋科明告訴記者,在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下,集團總部采取集中統一式調配資源。任何一個生產基地情況有變,通過靈活地調整,也能保證產品在全國的供應。
產品保質保量穩定供應,讓聯塑在應對危機時很快就“站穩腳跟”。盡管一季度訂單出現整體下滑,但3月份單月訂單已基本恢復到往年同期正常水平,4月更是實現了明顯的增長。
一場大危機充分檢驗出全國布局戰略的可靠性,也增強了聯塑全國擴張的信心。今年5月,聯塑投資20億元落子江西南昌的新基地正式動工,項目達產后年產能約18萬噸,實現銷售收入約15億元。這是聯塑布局江西的首個大項目。
幾乎同時,聯塑也在加快福建工廠建設的步伐,預計兩大工廠可在年內投產。未來,該公司還將繼續拓展生產基地布局,并留意市場上潛在收購項目,為產能拓展提供支持。
“疫情發生以來,依托當地的市場需求,我們希望進一步本地化。”宋科明說,聯塑希望在人口多、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省份,基本都建一個工廠,以形成對全國市場的有效覆蓋。
“我們希望借此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。”宋科明表示,作為行業龍頭的聯塑市場占有率約20%,每年保持超10%的增長。疫情會加速行業洗牌騰出部分市場空間,聯塑希望利用公司的資本、品牌和產品優勢,進一步擴大在全國各地市場份額。
B 挖掘新需求
調整業務重心搶抓新基建風口
大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遇。聯塑逆勢擴張,不僅是為了搶占全國市場,還有對新需求崛起的信心。
聯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和市政建設領域。受疫情影響,房地產市場一度陷入低谷,但市政建設等大型基建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點項目,在全國各地陸續上馬。
“疫情發生之后,經濟面臨較大下行風險,傳統市場短期內處于較為平穩的狀態,但新的基礎設施項目的需求正在崛起。”宋科明說,針對這一形勢,公司已主動調整策略,加大了市政基建的業務比重。
聯塑武漢工廠就是其中的典型。自3月20日復工以來,除了消化積壓的訂單外,還主動承接大量來自當地市政基建項目的訂單。在此驅動下,目前該工廠產能已處于歷史高位。
作為民營企業,緊跟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,聯塑還主動加強與基建龍頭企業戰略合作。不久前,聯塑先后與中建三局、中建四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。
“聯塑與中建三局、中建四局在產品應用、項目合作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。”中國聯塑執行董事兼總裁左滿倫表示,雙方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,有利于增強彼此的核心競爭力。
除了傳統基建項目,火熱的5G、充電樁、換電站等新基建,也是聯塑搶抓的風口。
“新基建中也有傳統基建需求,也會拉動傳統基建的增長。”宋科明表示,5G基站、大數據中心、充電樁、高壓電網等新基建項目對通信管道、電力管道等建材產品存在較大的需求。雖然尚未爆發式增長,但已經能夠覺察到這些產品有明顯的增長勢頭。
C 開辟新跑道
管材“破土入海”進軍現代農業
近年來,在推動塑料管材主業縱深發展的同時,聯塑也積極橫向擴張,先后布局建材家居、環保治理、渠道服務等產業板塊。今年以來,一個全新的產業版圖正浮出水面。
在海南,一個個周長過百米的“大家伙”被固定在水深20米的海域。這些由聯塑塑料管道制作而成的海洋養殖網箱經過反復試驗,能抵抗12級以內大風,具有5米以內抗浪的能力,年養殖產量是傳統網箱的30倍。
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梅州五華,由聯塑投資1億元打造的高端花卉產業園項目也在加緊推進中。未來,聯塑的塑料管道將破土而出,用于灌溉、種植各色世界優良花卉品種。
從管道建材到深海養殖再到花卉種植,宋科明認為,這樣的跨界并非憑空而躍,而是把幾十年的管道優勢整合延伸,賦能現代農業,提供農業設施。“一方面豐富了管道的應用,另一方面開辟了一片新的產業板塊,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。”
為了進入全新的領域,聯塑也在產品和技術上加緊布局。
2019年6月,聯塑與廣州田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,成立廣東聯塑田盈設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將產品應用進一步延伸至農業工程、節水灌溉系統、深水海洋網箱、家庭休閑農業等多個領域。今年以來,聯塑又先后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、華南農業大學、廣東省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產學研合作。
看好現代農業的發展,中國聯塑集團董事局主席黃聯禧更是親自抓項目的進展。“進軍農業板塊,擴大收入來源,我們對這一業務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。”
“雖然有疫情影響,但我們今年的增長目標并沒有降低,所以必須挖掘新需求、開發新產品和拓展新業務。”在宋科明看來,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,只要“護城河”挖得足夠深,并根據形勢及時調整,就可以無懼風險,有能力應對風險。
■手記
重塑核心競爭力應對不確定性風險
管理學大師彼得·德魯克曾說過:一家公司只有經歷三次以上的經濟危機,才能變成一家偉大的公司。
聯塑集團對此深有體會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“黑天鵝”,宋科明并不感到過分憂慮。“從企業角度,任何時候,無論外在環境怎么變,市場怎么變,自身競爭力才是最核心。”
聯塑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?從過去來說,是深耕主業塑料管道30年所形成的產品、技術、品牌和資本。從眼前來說,是應對危機的主動作為。
正是長年打下來的基礎,讓聯塑在此次危機中能穩中求進:依靠多年積累的全國布局較快地擺脫疫情影響,然后又進一步加碼在全國投資設廠,同時又進軍現代農業延伸管道業務的應用場景。宋科明說,這是企業一以貫之的戰略,并非因應疫情而驟然為之。
“今年沒訂單也應該投資,這時投資是最對的,冬天里投資是好時候。”與社會上所流行“輕資產”理念不同,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認為,企業發展要“重資產”,選對方向以后要敢于投資,這樣才能形成門檻,不怕追兵來把行業搞亂。
而對聯塑而言,就是要將自己的“護城河”打造好,挖得深。在行業一片慘淡之時,逆勢的投資擴張,可以搶占市場制高點,進而為提升未來占有率布好局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風險對“護城河”深的企業反而是一件好事,是一個重塑核心競爭力的過程。我們期待,隨著行業在大沖擊下重新洗牌,集中度提升,生產力重組,一批佛山大公司主動出擊,創造自己的春天。
●南方日報記者 羅湛賢
返回頂部